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邵阳人物 > 历数风流 >

民国时期邵东人创办的著名报刊

来源:绿汀文萃撰稿:曾胜程时间:2017-04-25点击:

  一提起民国时期邵东人创办的报刊,大家肯定都会想到新闻怪杰严怪愚。这一时期,邵东除了严怪愚这位专业报人、著名记者办报外,还有许多知识分子都创办过报刊,如官员肖坤,军人袁国平、刘俊生、尹如圭,学者蒋廷黼、何廉,职业革命家李化之、曾惇、龙仲,教师禹问樵,还有一些进步学生。这些人创办的报刊,或宣传新思想,或传播知识,或鼓吹革命、或唤起民众团结抗日,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党初期邵东进步学生创办的《邵东声》
 
  1920年12月,宝庆东乡(即今邵东)的进步学生,发起成立了“宝庆东乡学会”,以“联络感情,交换知识,研究学理,促进桑梓文明,维持社会公益”为宗旨,并于1921年12月创办了旬刊《邵东声》,在省内发行,宣传进步思想。在创刊号上,长沙党组织创始人之一贺民范、以湖南自修大学校长署名发表了《我对宝庆东乡学会的个人意见》的文章,希望刊物成为“传播文化改造思想的工具”,提出了“要使邵东的文化进步,要使人人的知识平等、道德平等、享受幸福一切平等,没有什么男女界限,没有什么贫富阶级”,并号召“现在的发起人拿出十二分的热忱,十二分的毅力,来干这项要紧的事件,不怕泼冷水,不怕跌跤子,不达到最后目的,定不撒手,绝不退步”。大批邵阳和全省各地的进步学生、热血青年通过这个刊物接受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
 
  1930年袁国平创办的《红军日报》
 
  1930年7月28日,彭德怀、滕代远、何长工、袁国平等率领红三军团利用湖南军阀参加中原大战的时机,乘虚攻占长沙。袁国平率领军团政治部接受了国民党的长沙《国民日报》后,当即决定,利用现有设备铅印出版《红军日报》。《红军日报》虽然只是从7月29日至8月6日仅办6期,但却是红军时期的第一份、也是唯一的铅印大报,在宣传、教育和团结民众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红军史上有一定影响力。
  《红军日报》的出版,充分显示了袁国平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才华。报纸前三期四版一大张,后三期六版一张半。每期第一版重复刊载《土地政纲》、《共产党十大政纲》,第二版每期刊发一篇署名社论和红军的通告及湖南苏维埃政府通过的《暂行劳动法》、《暂行土地法》。
  栏目开设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省新闻、本埠新闻、地方新闻,文艺副刊“血光”、“副镌”,发表刊登民歌民谣。袁国平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之余,还亲自撰写发表了两期社论:《怎样巩固湖南苏维埃政权》(7月30日)、《扩大红军》(8月4日),文章《苏维埃政府的意义》(7月30日),《悬赏严拿白匪何健刘建绪等归案究办》(7月30日),对苏维埃政权、红军的性质、使命和作用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红军日报》的创办,给当时的人民群众和各阶层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连《大公报》都发出赞叹和感慨。
 
  1932年蒋廷黼与胡适等创办的《独立评论》
 
  《独立评论》周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很大影响力的政治思想文化刊物。该刊1932年5月22日创办于北平,由蒋廷黼发起,胡适主编,蒋廷黼、丁文江协助编务,傅斯年、翁文灏等10余名北大、清华的著名学者参与的中国现代政论杂志。刊物标榜“独立”精神,发刊词称: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所见,用负责的言论发表各人思考的结果。刊物以刊登政治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具有自由主义倾向,提倡西方民主政治,反对独裁专制和文化复古主义。同时对于日本的侵略活动主张妥协退让,支持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正在北大授课的蒋廷黼,经常和北大、清华的学者们一起聚会,讨论时事。一次,众人谈到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期的责任时,蒋廷黼提议创办一个周刊,讨论并提出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后来在的聚会中,蒋廷黼多次重提这一建议,慢慢被大家接受。一致商议,由蒋廷黼拟定大政方针,共同筹集资金,几经波折,终于在1932年5月创刊。所以后来有人评价:《独立周刊》这份重要刊物,办刊提议来自蒋廷黼的执著,办刊方法来自丁文江的睿智,办刊宗旨来自胡适的灵魂。
  《独立评论》杂志因著论反对日本策划“华北政权特殊化”,而于1936年底被迫停刊。1937年4月复刊,同年7月18日终刊。杂志共出了244期,发表了1309篇文章,最高发行量达13000多份。
  著名学者谢泳编,2012年出版的《独立评论文选》,共选编125篇文章中,就有蒋廷黼的多篇文章,当今许多学者通过蒋廷黼在《独立评论》发表的文章来研究其思想。
 
  严怪愚先后创办《力报》《中国晨报》《实践晚报》等多种著名报纸
 
  严怪愚上大学时就在湖湘新闻界暂露头角,1936年在长沙参与创办《力报》(称为长沙《力报》),担任采访部主任兼副刊主编。长沙《力报》原是由黄埔系的人出资创办的,但具体负责报务工作的严怪愚、康德、陈楚、冯英子等人均思想进步、富有正义感,且与中共地下党员与联系,敢于抨击时弊,揭露黑暗、同情社会底层劳苦大众,宣传文艺新思想,所以报刊质量明显优于他报。
  创刊不久,恰逢文坛巨匠鲁迅和北洋军阀首领段祺瑞相继离世。严怪愚连出几期特刊悼念鲁迅,并与报社同仁发起鲁迅追悼会,此举深为一些政要和右派文人不满。《国民日报》主编罗心冰大肆诋毁鲁迅,诬蔑悼念鲁迅的人,称赞段祺瑞“功在民国”,与严怪愚等唱对台戏。严怪愚予以回击,开启一场多个会合、长达一个月之久的激烈笔战。严怪愚文笔犀利泼辣、幽默风趣、观点鲜明、旁征博引,击败了罗心冰,更使得《力报》影响巨大。
  抗战时期,严怪愚深入前线,写了大量富有战斗力、影响力的通讯报道,同时将长沙《力报》迁至邵阳,坚持团结、进步、抗战的办报方针,成功复刊,被称为邵阳《力报》。严怪愚不但在《力报》发文揭露汪精卫投降卖国、桂系军阀造假等重磅新闻,还登载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文章,得到周恩来、徐特立等中共领导人的赞许,却深为国民党顽固派白崇禧、薛岳等人所嫉恨,1940年5月,薛岳下令查封邵阳《力报》,逮捕严怪愚、康德、冯英子三人。
  1943年5月,严怪愚与冯英子、康德等人在沅陵创办《力报》,因仍坚持进步立场,批评国民党的消极抗战,被蒋介石责令查封。
  1945年1月,严怪愚又与冯英子等人在晃县、辰溪创办的《中国晨报》,被誉为“湘西新华日报”。1945年8月芷江受降,严怪愚和冯英子为湖南仅有媒体代表参加采访。
  1948年7月,严怪愚在中国湖南地下党的支持下,在长沙创办《实践晚报》,并任主编,宣传时事,抨击时政。7月31日开始,在第三版开辟《大家诉》专栏,以社会各界底层人士的名义,写出专文,连续刊载17期。其中《看农村百姓的痛苦》、《要求砸烂雇佣制》、《物价风暴袭击邵阳》、《耒阳粮政漆黑一团》等反响巨大。同年11月,湖南当局查封了报社。1949年1月,李宗仁代理总统,为了表示与中共的和谈诚意,启封一批进步报刊,《实践晚报》名列其中。报纸复刊后,为湖南和平起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直对严怪愚记恨在心的白崇禧来到长沙后,约请严怪愚“谈谈”,地下党惟恐白崇禧加害于他,以“回乡探亲”的名义将严怪愚送回邵阳,参加湘中二支队,担当邵阳起义的联络工作。
  解放初,严怪愚先后担任《工商晚报》、《大众报》的副社长,开始新的征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年代,严怪愚创办了多家报纸,也担任过其他数家报纸的主编、社长,一直以坚持进步立场,敢于揭露黑暗、抨击时政著称,不怕封报,不怕坐牢,成为这一时代我国最优秀、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之一。范长江钦佩他的勇气并为他提供消息,郭沫若、田汉、谢冰莹等为他的报纸写稿,沈从文、聂绀弩、王西彦、彭燕郊等知名作家来主编副刊,中共领导人阅读、赞许他的报纸,新华社转载他的社论,可见其知名度之高、影响力之大。
 
  抗战时期邵东人创办的数十种抗日报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邵东籍的共产党员、爱国知识分子、进步学生纷纷在全国各地创办报刊,宣传抗日。最为著名的除了严怪愚的邵阳《力报》、《中国晨报》外,还有李化之参与创办的邵阳《真报》、袁国平在新四军军部创办的《抗敌》、《抗敌画报》等。笔者曾在“邵东人民抗日事略”系列中,写有《抗战期间邵东知识分子创办的进步报刊》专文,此文不再详述。
 
  尹如圭、禹问樵等创办的邵阳《劲报》
 
  《劲报》是1947年夏由尹如圭、禹问樵在邵阳市创办的。其前身是1946年秋二人在邵东团山创刊的《开平周报》。《开平周报》沿用进步报刊提供的消息,对解放区和解放战争以及各地学生运动的情况作比较客观的报道,揭露和抨击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受到读者的好评。
  1947年夏,《开平周报》迁至邵阳城,改石印为铅印的四开日报。由于经费和设备的困难,与三青团主办的《铁报》合并,改名为《劲报》。它表面上打着三青团的招牌,实际上仍由尹如圭任社长,禹问樵任主笔,主持全面工作。为了办好报纸,尹如圭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筹措经费搜罗人才。他通过进步报人的关系,与中共湖南省工委取得了联系。1948年2月,省工委派前来邵阳开辟工作的党员叶苓担任《劲报》主编,使之成为我党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宣传工具。报纸的内容更具进步性、战斗性和趣味性,深受读者欢迎,发行量上升到5000多份,甚至远销长沙和湘西。
  《劲报》如实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况,特别是报道了邵阳籍国军兵团司令廖耀湘被俘的消息,遭到国民党当局恐慌和特务冲击。后来,《劲报》又先后刊发了《徐君虎抓赌》、《政府利刃指向,<观察>一文》等消息、文章,都很有影响力,引起反动官员和特务组织的仇恨,邵阳军统组织几度想查封报馆,逮捕工作人员,只是忌惮三青团的势力而不敢轻举妄动。
  1946年6月,《劲报》社长尹如圭、总编辑叶苓奉命到乡下领导湘中二支队武装斗争,报馆被反动当局查封。邵阳解放后,中共邵阳地委以《劲报》原有器材及部分工作人员创办《资江日报》。
 
  何廉创办的《世纪评论》和《经济评论》
 
  《世纪评论》是何廉筹款创办、政治学博士张纯明主编的,于1947年1月4日创刊于南京。当时,何廉为了实现自己学术研究和言论报国的夙愿,想在上海成立一个经济研究所,在南京办一个“多少有点像《独立评论》”的刊物。他的想法得到金城银行负责人戴自牧的支持,戴以公司股份的形式投资40万美金,帮助其创办。
  潘光旦、费孝通、蒋廷黼、翁文灏等一批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这份杂志为平台,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刻的讨论,尤其对内战、中间路线、金圆券改革等发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渴望民主,反对独裁;渴望和平,反对内战,希望人权获得尊重,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他们有自己的建国理想,在国共之间采取“中间路线”,现实的残酷使他们的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他们批评时政、倡导民主,言论大胆,很快得到社会公认。傅斯年《这样的宋子文必须走开》一文直接导致宋子文内阁倒台。《苛政猛于虎》、《中国应该有一个正直和有为的反对党》、《为国家、为人民、还是为自己》等文论都是抨击时弊的力作。
  《世纪评论》出版了24期,1948年11月13日停刊。
  《经济评论》是1947年何廉的上海经济研究所成立后创办的,是民国时期较有影响力的一本经济学刊物。该刊仿照伦敦《经济学家》杂志,将时论和学术界合在一起,既重视对经济思想的引进,也重视对时政问题的分析。1949年1月,何廉赴美,《经济评论》随之停刊。
 
  邵东人创办的其他报刊
 
  1982年,蔡锷的长子蔡端编辑出版《蔡锷集》,在“蔡锷年谱”中提到,1913年,蔡锷委派肖坤赴京创办《新中华报》,并任驻京代表。《邵阳文史》第八辑刊登肖华强的《回忆父亲肖坤》一文中也写到此事,遗憾的是笔者没有找到该报资料,翻阅所有版本的蔡锷文集,也没有找到蔡锷在该报发表的文章。
  1930年,不愿打内战的刘俊生离开国民党部队,邀约一群朋友在南京新街口创办了《文化日报》,刘俊生担任该报记者。1933年《文化日报》停刊。
 

本文参考书籍及文章:
戴中翔、银彩英编著《邵阳党史集萃》,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戴中翔主编《资江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政协邵阳文史委编《古今中外宝庆人》,岳麓书社,2005年。
严怪愚著《严怪愚文集》,岳麓书社,1999年。
澹泊主编《湖南名人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
袁国平著《袁国平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袁国平纪念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
蔡端编《蔡锷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
邵阳市政协文史委编《邵阳市文史资料》第四辑(1985年)、第六辑(1986年)、第八辑(1987年)。
《被一网的《世纪评论》》,载《今晚报》2013年9月1日。
王高伟、方世藻《《世纪评论》与战后中国政治》,载2010年《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谢泳编《独立评论文选》,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
 沈毅著《《独立评论》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年。
 李传玺《《独立评论》是怎样创刊的》,《中华读书报》,2013年11月27日。
 
【作者简介】曾胜程,邵阳县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邵阳分会副会长,邵阳市诗词协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著有《联话中华五千年》、《邵阳儿女抗日风云录》,主编《邵阳文库·蔡锷集》、《名人眼中的蔡锷》、《蔡锷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