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宗教文化 > 梅山文化 >

离奇古怪的梅山文化现象

来源:隆回民间文艺撰稿:刘助长时间:2017-08-07点击:

(文/刘助长 图/刘期贵)
 
  梅山文化其文明之源,犹如长江奔腾归海,川流不息,亘古长青。在改革开放与外来异族文化交融碰撞中,它仍大放异彩。
  悠久的梅山文化也有许多不解之谜。
  先说个小故事。
  十几年前,我在小沙江镇的一所完小任教,学校附近有一邹姓老中医。一天,他接诊了一位乳部肿痛的中年妇女。邹医师见了,既不望闻问切,也不打针吃药,就打发患者回去了。该患者带着疼痛,带着不悦,悻悻离去了。黄昏时分,患者邻居路过邹医师家,邹医师旋即要该邻居特意带了个口信去一趟患者家,要他对患者说:×××,邹医师带信来,叫你莫痛了!说完要他头也不回地离开。邻居依允而做。次日,患者果然不治而愈。随后,她手提礼品登门叩谢。奇!
   这只是梅山巫傩文化无穷空间的一个星点!
 
  梅山文化是中华文化浩海中一颗璀璨明珠。几千数百年来,在梅山人脑海中根深蒂固。而今,因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神秘梅山文化逐渐淡化模糊了。只有孩童们三五成群围坐在池塘边的榕树下,一边嬉戏听“知了”的声声歌唱,一边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远方的游子,家里的“庆菩萨”、“和娘娘”、“团庙”……等热闹的庆贺法事进行时,也无缘近距离观看,只能与留守老人电话沟通时听家人们的精彩描述。
 
  按照梅山学者对地域的划分,隆回小沙江隶属于游山赶猎的上峒梅山。巫傩坛内一些重要法事――“庆菩萨”、“和娘娘”、“团庙”等要“进五兵”或“勒梅山”(有些地方也叫“庆梅山”),俨然一个交响乐团在演出,法事进行时,坛内金鼓齐鸣,法号阵阵,主坛法师戴头扎,插令旗,舞师刀,反戴斗笠,倒背蓑衣,头扎纸钱,青面獠牙面具,脚踏八卦九州,空心筋斗连翻,把手中一根“师杖棍”舞得风雨不透(师杖棍,师公法器,一头铁尖,一头木棒)!坛内众师徒齐唱“咿呀荷――咿呀火”。有时把师杖棍当鸟铳,水平瞄准,把一根根点燃的佛香放在前端,一声“蹦火”,“呼”的一声,,燃香抛了出去,香气氤氲,余烟袅袅;还用围裙、法衣(做法事时穿的服装)当渔网,模拟捕鱼;用师杖棍当铁抓抓泥鳅。因为抓泥鳅一般在晚上,师公就把纸钱点燃照明,熏得人眼睁不开。那架势,那模样,惟妙惟肖,让你忍俊不禁,百看不厌!三姑六婆,大小人等摩肩接踵,边看边说,边说边笑,煞是热闹!
 
  在隆回北面,道旁的电杆或大树上,偶尔看到几张巴掌大红纸帖,上面用毛笔书写着:
天青地绿
小儿夜哭
请君念过
睡到日出
  也有写:
天皇皇  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一遍
一夜睡到太天光
   一些调皮的小伙子故意把最后一句念成“一夜哭到太天光”。惹得他父母责骂。
   小孩夜哭,父母揪心裂肺,想方设法,用心良苦!身为人子者,岂不报本思恩?堂前两尊活佛,理应晨昏定省!我对梅山文化一窍不通,不知此法灵验否?也许“过路君子”念了一遍,众人的祈祷感动了神灵,小儿破涕为笑了!
 
  梅山人信“八字”,喜欢算命。孩子生下来后,要找个算命先生花个几百千把取个吉名,算个“八字”。职业算命先生如果是个双目失明的人,他就瞎说一通。视力正常者,他先摊开万年历,排个“四柱”,编写课单,再据课单,说过去――言现在――道未来,有时就把存储在他大脑里千篇一律的韵文诵读一遍,有时边测边问,边问边说,环环相扣,最后给你个结论:此孩非常人也!是个富贵命,因为“八字”大了点,幼时多驳杂,不另想办法,恐怕难以长大,说者有意,听者惊心!这时,“八字”先生不失时机平静地说:别急,办法是有的!或说带“将军箭”,要在十字路口立碑挡箭,这也是一件功德,一来“箭来碑挡”,二为路人指向。所以,在隆回北走路不担心迷路,十字路口的指路碑比比皆是,成了一道风景!或说要找个“寄父”。有的人听后立马就找了该先生为“寄父”。并按要求备了包袱雨伞、红包,一应物品,花费不少。届时,“寄父”燃香摆案,念念  有词,祷告神灵,另赐名姓,“父子”关系成立。此后逢年过节,“寄子”要登门拜望寄父。如果寄父去世了。寄子要披麻戴孝。寄者,寄托也!意即把孩子先天带来的灾难全寄给了寄父。从此,孩儿关煞消除,易养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寄父子间的关系渐行渐远。有人调侃说:小时候“寄呀,鸡呀”(小公鸡叫声),大了就变成“咯盖锅”(成年公鸡叫声)了。除了寄人,还有寄树寄石的。隆回羊古坳镇禾木山村有一棵千年银杏,“寄子”数百。伟人毛泽东曾认“石头干娘”,避毛姓石,取名“石三伢子”。我家屋旁也有一块巨石,也有寄儿十几。
 
  梅山文化原始而奔放,神秘而古朴,奥秘无穷,等待大批有责任感的人们去挖掘、整理、传承!
 
作者简介:
 
  刘助长,网名(笔名)闲云野鹤,1960年1月出生,小学高级教师,大专文化。隆回县文艺家协会会员,隆回县作家协会会员。

(文图来源隆回民间文艺公众号,本网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