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信息动态 >

李自健《南京大屠杀》亮相全国美术大展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艾哲 羊长发 龙国时间:2015-08-25点击:

向世界发声   为和平呐喊
李自健《南京大屠杀》亮相全国美术大展

画家在中国美术馆的巨作前
  邵阳日报讯    8月22日,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全国美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李自健最新创作的巨幅油画《南京大屠杀》(长4.25米,宽3.15米),应文化部特邀参展,成为此次展出的最大亮点之一。届时,9月3日出席"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多国元首,将参观这一画展,感受《南京大屠杀》带来的巨大震撼。
  这是邵阳籍著名旅美画家李自健创作的巨幅油画《南京大屠杀》第三稿,创作时间为2013年12月—2015年8月,前后跨度1年多,历时近6个月,为李自健先生的最新呕心沥血之作。

中宣部景俊海副部长、文化部雒树刚部长、董伟副部长、文联党组赵实书记等开幕嘉宾在巨画前听画家讲述创作经过 
  20多年来,李自健创作的《南京大屠杀》巨画共有三幅,尺寸一幅比一幅大。应星云大师所托,李自健第一幅《南京大屠杀》于1991年创作完成,长2.13米、宽2.9米。2000年12月,这幅作品被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永久收藏。

在画室创作《南京大屠杀》
  2003年,李自健又创作了第二幅《南京大屠杀》,该作品长2.35米、宽3.36米。在进行新一轮的环球巡展后,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3年5月收藏了这幅作品。
  环球巡演结束后,李自健在长沙筹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美术馆,并决心再度创作《南京大屠杀》,作为该馆的"镇馆之宝"。"积淀了二十多年,这幅新的作品在细节、准确性、力度等方面,更加到位,更加成熟,也更加讲究。"李自健希望通过创作体现画家的责任感,进而向世界发声、替历史代言、为和平呐喊。
 
  李自健1954年生于邵阳市,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赴美深造,现定居美国洛杉矶。自1993年起至2013年,李自健展开了以"人性与爱"为主题的全球巡展,以包括巨幅油画《南京大屠杀》在内100多幅油画巡展于六大洲30余个国家和地区,连同祖国的北京、上海等26座城市,一共进行了72次大型个展,国内外观众累计355万余人次,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2004年,李自健于比利时荣获欧洲"拜占庭王室"特颁的"圣·约翰"骑士勋章;2006年,于"南京国际和平论坛"上荣获国际和平特别贡献奖章;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其为"中国油画院"首批特聘画家。
 
 
新闻链接:油画《南京大屠杀》
 

画家与南京大屠杀1
  油画《南京大屠杀》的视觉中心为堆积如山、交错挣扎和相互保护的死难者尸体,与四处流淌的暗红色血液、凝重的冷灰色调、远处硝烟弥漫、低沉灰暗的天空,共同营造了强烈而厚重的悲剧气氛,给人以窒息压迫之感,但彼此之间更形成一种内在的关联和无形的张力。直通尸山顶端那哭泣着的昂首儿童,隐含着中华民族巨大的悲怆,寓意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希望的未来,并赋予了画面纪念碑式的庄严,增添了作品的深层次内涵。画面左侧擦拭刀血挺身而立的残忍的日本屠杀者,与右侧躬身弯腰救死扶伤的僧人,形成了善与恶、爱与恨的鲜明对照。这正反两种力量的强烈对抗和冲突,象征隐喻性的反复出现,既强化了主题,又产生凝重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画家内心深处对"人性与爱"的深层次理解,彰显了画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这幅历史巨作采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再现了中华民族这段惨痛的历史,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丹尼斯·怀伯曼在其艺术论文中称之为“唯有毕加索《格尔尼卡》可与之相比的描绘恐怖战争的绘画力作”。日本国籍文化名人、国际创价学会总会长池田大作先生撰文称之“凝睇《南京大屠杀》,一瞬间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的心脏哭泣了,而且我的心燃起了火焰……日本军残虐至极的野蛮行径,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这幅耀动着李先生魂魄的杰作,最主要是在呼喊事实。一些不可一世的当权者否认、歪曲残暴的历史,恣意妄为,我们要坚决与之战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