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县域文化 >

洞口宝瑶:大山深处好人家

来源:中国城市报撰稿:刘佑祥 李社庆时间:2016-11-28点击:

洞口宝瑶:大山深处好人家
 
中国城市报特约记者 刘佑祥/文 通讯员 李社庆/图
《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1月21日 第26版)

 
  夜读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便想能在这个季节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去纵情山野,去寻觅那一方如诗歌中所描绘的有山、有水、有石径、有人家、有红枫凉亭的地方,荡涤浮尘之喧嚣,收获自然之空灵,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惬意旅程……
 
  好友第一时间推荐了洞口县罗溪瑶族自治乡的宝瑶村,说那里有湘黔古驿道、思义亭、宝瑶河、大平桥、红枫叶……说那里就是杜牧数百年曾用诗歌神交过的地方,虽然杜牧未曾到过。
 
  古道石径 印记千年沧桑
 
  沿上瑞高速公路往怀化方向走,驶入洞口塘隧道,便算投进了雪峰山的怀抱。负责此行的向导——湖南洞口平溪江旅游开发公司赵保平董事长告诉记者,湘黔古驿道最险峻、最难行的路段,就始于洞口塘。据考,湘黔古驿道兴于西汉,至明、清更臻完备,它横亘山川,连绵千里,东连宝庆、衡阳、长沙,西接洪江、芷江。在公路、铁路等近代交通方式出现以前,它“上控云贵,下制长衡”,而此行的目的地——宝瑶,则是湘黔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
 
  车到江口下高速,过崇阳坪,就到了罗溪地界。在界碑处右拐,再行约四公里,一座红柱青瓦、斗角三檐的巍峨牌楼就出现在我们眼前,牌楼正中嵌一木质黑底牌匾,上书“宝瑶村”三个绯红大字。此处是进入宝瑶的唯一通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同时这也是进入宝瑶的分路口——左道是新修的沥青公路,可驾车直达宝瑶民族广场;右道下行百十步,就可达大平桥。
 
  史料记载,大平桥始建于清嘉庆l2年(1808年),距今已200多年。桥墩为石砌4拱,高8米,宽4米,净跨32米;桥上建木质凉亭14扇,青瓦覆盖,两旁架有宽厚木板供路人歇息乘凉;柱枋或雕龙或画凤,栩栩如生。桥中供有观音、关圣等神像,其亭联曰:“清风江上往来人共谈古今,秀水亭中上下客聚会情缘。”桥亭曾于清道光l6年(1836年)与民国32年(1943年)两次进行修复,现原貌未损,十分壮观。
 
  走过大平桥,一条从大山深处蜿蜒垂下的青石板路即刻映入我们的眼帘,“这就是湘黔古驿道。”随行的宝瑶村秘书舒安平告诉记者。古驿道宽约2米,就地取材,用青石板铺就,依山就势,曲折盘沿于大山之中。拾级而上,才得几百步,记者就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遥想当年为了生计而长年疲命奔波于斯的行者,才得小憩息汗,又要负重步行,甚是辛苦。站在山腰回望,大平桥以及桥头那两颗千年古树此刻只能定义为一个赶路者的乡愁寄托:家和亲人被步量得越来越远,而前程未卜,且又不知今夕何夕、身落何方。想到此,一股从未有过的悲凉与沧桑,瞬间莫名地袭上了记者心头。
 
  舒安平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自明代起,驿运兴盛,驿站逐渐演变成集镇。驿夫、排夫走差不断,轿马繁忙,兵运频甚,盗寇猖獗。清朝至民国,宝庆—硖口—洪江,成为“特货”运输专用通道。“特货”,一为鸦片,二为银洋,故称之为“烟银特道”。运送鸦片的叫“烟帮”;运送银洋的称“银帮”;为安全通过雪峰山,均需武装护运,这种护运武装,号称“解帮”。武装护运一次多则数千担,少则几百担,每年4—5次,来回带货。除以上大宗武装护运外,还有肩挑皮张夹带鸦片的“溜帮”,亦有毛货夹带鸦片的“包袱客”。这些人长年累月奔波往返于驿道上,而宝瑶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扼守着这条古道的要冲,其重要性也便造就了它当年的人气与繁华。
 
  宝瑶境内的古驿道,目前尚存约5公里,虽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青石板路有一些断裂残缺,风貌却是依存,
 
  漫步古驿道,山风不时摇落枫叶,跌打在我们头顶,拾起一片轻嗅,淳淳枫香顿时沁透心脾;间或亦有孤鸿与山鸟从我们身旁掠过,那一声声的长啸与哀鸣,仿佛还在慨叹湘黔古驿道上的昔日赶脚行人“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艰辛与“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无奈。湘黔古驿道印记的是过往岁月的沧桑和苦难,因为每一块石板都雕刻过无数先民的脚印,而每一个脚印都灌满了苦涩与艰辛。
 
  乌饭熬茶 沉淀蓝色乡愁
 
  下山的路上,舒安平不失时机得向记者介绍宝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宝瑶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舒安平说,宝瑶人最喜欢用“熬茶”来招待贵客。据考,熬茶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瑶家人用深山老林里自采自制的茶叶,在红亮的塘火中,用铁锅长时间煎熬出浓如炉门灰似的茶汁,再斟入用茶盘装好的茶杯里。杯里先放着一坨冰糖或黄糖,每次斟茶只斟一口,主人递茶还要唱递茶歌:“方盘端茶么情意深,谷雨新茶么迎亲人,远方贵客你宽心坐,喝杯浓茶么暖暖心。”
 
  日常生活中,瑶乡人民还自创了自娱性舞蹈——竹竿舞。竹竿舞由大堂鼓伴奏打出节拍,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竹竿舞的舞蹈动作都是模仿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细节演变而来,例如锄地、筛米、喂鸡等,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元素,古朴自然,节奏明快,富满激情,跳出了瑶族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呷乌饭则是宝瑶村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四月八“乌饭节”这天,各家都要邀请出了嫁的女儿回来,一起呷乌饭、融亲情。这天要举行乌饭节祭祀仪式、长龙宴呷乌饭和民俗表演活动,比如吹木叶、木偶戏表演、山歌对唱、姑娘敬茶、敬酒、献乌饭,以及打糍粑比赛、打陀螺比赛、踩高跷表演赛、舞龙灯等等。
 
  当然,宝瑶还有过老鼠年、罢稼节、盘王节、唱山歌、木偶戏、板凳戏等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活动,一年四季都会在祈盼和祝福的欢歌笑语中度过,让远系他乡的游子和天南地北的游客,在宝瑶青山绿水间、斑驳古道中、时空变幻时、轻吟浅唱里,挥洒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
 
  停车坐爱 点墨精准扶贫
 
  就在记者从两颗千年古银杏树边取景归至宝瑶新建的民族广场上的凉亭中时,一位精神矍铄、衣着干净、叼着大旱烟袋、腰挎随身听、约摸70高龄的瑶族老大爷,乐呵呵地靠近我们,非得要看看我们镜头中拍到的宝瑶新景。经过交谈,我们得知,老人叫郭金喜,今年72岁了,是一位五保老人。
 
  “党的政策好,感谢党中央!现在我有吃有穿,政府每年还起码给我5000元钱生活费,看病不要钱,感谢共产党!我要争取活到100岁,去长沙,去北京,去感谢陈省长!去感谢习总书记!”说这话时,老人眼中分明闪烁着莹莹泪光。
 
  “以前全靠山吃饭,温饱虽能解决,自从2015年陈向群副省长定点扶贫宝瑶后,我们宝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已经改造了一级纯沥青路面4.6公里;改造了危房203座;改建了村部办公楼;打造了至少可以容纳1万人欢乐聚会的民族广场;改宽加固了宝瑶河堤;我们还要在这里修建旅游公司接待处,提升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谈及宝瑶的现状,舒安平喜形于色;谈及宝瑶的发展,舒安平信心百倍。
 
  据悉,宝瑶现辖9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1.3万亩,水田500亩左右,现有村民728人,90%以上村民是瑶族,党员29人。资料显示,2016年的“五一”及“十一”长假期间,宝瑶日均迎来800人左右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让宝瑶在外投资、打拼的村民纷纷回流,舒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舒念,32岁,在长沙从事个体经营多年,现已回家注册了“宝瑶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准备联动村里部分有志青年,在着力恢复古驿站景观的同时,将宝瑶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及民族风情发掘整理。
 
  “宝瑶已经入围‘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就10个,宝瑶目前排名第8。这就是我们宝瑶的金色名片,也是我们游子回流的最佳理由。”舒念不愧是一个年青能干的睿智商人。
 
  谈及精准扶贫的真正含义,舒安平与记者一起交流了宝瑶最美好的前景——可持续发展。
 
  目前,宝瑶由扶贫工作组牵头,建成了一个黑山羊养殖合作社,已经引进了210头种羊,预计明年存栏600头,出栏300头,产值按市场价估算,在30万元左右;因地制宜,集约化推广种植猕猴桃、黄金梨、高山黑葡萄等特色果品,预计每年可创收20万元左右;空间利用,建一60千瓦光伏发电站,并网后每年可创收15万元左右……
 
  “由于处在大山深处,几百年的陈旧习俗与落后观念,曾给精准扶贫带来过不理解与不信任。经过近期的危房改造和穿衣戴帽工程相结合等等的扶贫实践,老百姓更是实实在在看到了国家的支持力度与政策红利,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老百姓呆在自己家就能赚钱,更何况上面我讲的那些产业全部采取村民入股方式经营,他们可长久享受精准扶贫带来的红利,也就更有信心了。当然,我们村、支两委也有信心争取到2017年年底,实现村组户平均收入达到2.8万元这个目标,让全村脱贫。”舒安平告诉记者。
 
  离开宝瑶时,从山际回望,一个簇新的瑶寨在青山绿水间如碧玉般在艳阳下光彩夺目:黝黑的沥青路将古寨新村分隔得错落有致;宝瑶河如一条白练蜿蜒绕过;经穿衣戴帽工程改建后的民居清一色的蓝瓦覆盖;几座保存完好的窨子屋旁,飞檐翘角边的柿子熟透如红灯笼;金黄的银杏与火红的枫叶相互媲美;印记千年沧桑的古驿道还在诉说……
 
  “东风和煦大中华,大山深处好人家;精准扶贫结硕果,神州处处幸福花”——宝瑶一游,点墨对诗,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