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邵阳人物 > 历数风流 >

魏源少年佚事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7-05-17点击: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95年3月26日)湖南邵阳金潭人(今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金潭学堂湾),人称“魏邵阳”,字默深。道光年间进士,官至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杭州南屏山潜修佛学,是清朝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毛泽东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后人誉其“清代改革家”,把其与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并称的一位名人。
  从古城邵阳市中心区走潭邵高速,由周旺出口下高速,沿320国道进入隆回县城,再沿S219省道(俗称桃金公路)北上富石庙,经司门前镇东行5公里,就是魏源的故居、司门前东大门——金潭;自驾车从隆回县城出发,沿桃金公路北行,至“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基地”羊古坳镇雷峰村走魏源公路直达金潭魏源故居,不经司门前镇。金潭魏源故居坐落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之沙洲上。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用干打垒土墙围绕,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魏源故居其始建年代约为清乾隆初年。两栋正房和左厢房均为平房,单檐悬山顶,盖小青瓦。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左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右厢房为二层楼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五间全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即家塾),正中三间为讲堂,两梢间为书房,魏源就是在这栋楼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魏源也就是在读书楼这里启蒙读书的,当年读书用的条案、条櫈仍保留陈列在此。
  按下魏源故居的事暂且不提,我们再听听魏源青少年的故事。观故居,睹遗物,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少年魏源挑灯夜读和“狗不识主”的情景。
  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史学家、军事家、战略家、佛学家、哲人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优秀人物。他毕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和富国强兵之道的探索,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开中国近代东西文化交流和向西方追求真理的时代新风。魏源一生著作700多万字之巨,读过的书就更不知其数了。在他的家乡隆回司门前镇,至今流传着魏源他少年时期勤奋读书的小故事。
 
  一、狗不识主
  魏源,又名魏默深,“默深”有默而深思之意。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与他的性格有关系。他从小就与别的小孩子不一样,很少嬉笑打闹,也不爱多言,老是单独一个人静悄悄地坐在一边。别人对他的异常行为不可理解,而他的祖父孝立公却看出魏源他的不平凡之处,给他取了个学名叫“默深”,而且叮嘱家人:“这孩子品性不凡,必须好好哺育抚养他”。到了读书识字的年龄后,魏源就经常把自己关在读书楼上刻苦攻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由于魏源闭门苦读,他平时又很少走下读书楼来玩耍,所以连自己家里喂养的狗都认不得他魏源这个小主人。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魏源在读书楼书室里读着读着,突然兴致大发,心情愉悦舒畅,独自下楼,准备去住房后面的金水河(今魏源河)潭湾里欣赏“潭湾夜月”的美景。魏源哪想到他刚走下读书楼的楼梯,几只看家狗便一齐扑了过来,围住他狂吠乱叫,把个小魏源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脸色灰白,进退两难,举步为艰。幸好家人闻狗叫迅速跑来解围,喝退了众狗,魏源他才没被自己家里喂的狗咬伤。
 
  二、夜半抄书
  魏源读书非常刻苦。大人们怕他读书攒劲用功过度,影响了身体发育,时常霸蛮(隆回方言为“绊蛮”)“拖”他下读书楼和院子里小伙伴们玩耍游乐。有一天,魏源他刚被大人“拖”下楼来,就听到楼上“咣当”一声,大人不知读书楼楼上什么东西在响,可是此时的魏源却失声叫道:“坏了,猫把墨盘子弄翻了”。他三步并作两步急忙飞快地跑上读书楼去,一看,果然发现一只小猫正跳下书桌,一见有人落荒而逃,书桌子上的墨盘子已经被顽皮的小猫给掀翻过来,墨盘子中盛着的黑色墨汁全部倒在了一本经书上面,墨浸了经书纸页。爱书如命的魏源,看到自己心爱的经书被弄得一塌糊涂(隆回方言说的“一窠糊”),心里确实很难过。他和楼下的小伙伴们玩乐的心思没有了,他饭也顾不上吃了,一口气跑到教书先生魏辅邦家里,借来先生的经书,又向父亲邦鲁公要了一本抄本,根据脑子里的记忆,参照结合被小猫弄乱墨盘被浓墨汁墨染浸的经书,一字一句地把经书工整誊写到抄本上。手写酸痛了,脖子也低得抬不起来了,屁股坐麻了,魏源他还不肯放弃,一直抄到半夜三更过后,才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吹熄油灯困眼闭(隆回方言,即“睡觉”的意思)歇息。
 
  三、怀饼赴考
  魏源的祖父孝立公是司门前金潭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地主土豪财老倌,但因为家道中落,到魏源出生的时候,他的家境就已经很不宽裕了。魏源九岁那年,魏源在大人的带领下,去离家200多里的宝庆府邵阳城里参加童子试。别的孩子去城里赶考,不是坐轿便是骑马抑或坐船,可魏源他只能靠两只小脚板跟在大人后面一步步地走。更为可怜的是,人家都是沿途进伙铺(即旅店)投宿买食,魏源他却是背着母亲做的一袋麦饼,饿了,就在路边的凉亭子里啃咬几口硬梆梆的麦饼充饥。当他一路风尘辛苦来到考场时,主考官见魏源他怀里塞得鼓鼓囊囊的,问他怀里是什么东西,是不是想要考场挟带作弊?魏源回答主考官的问话,说是从家里带来路上充饥的母亲亲手熬夜做的几个麦饼。主考官见他可怜,生出几分爱意,于是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出对:“杯中含太极”,魏源摸出怀里的麦饼,脱口对出下句:“腹内孕乾坤”。魏源的才华机智显露了贫家子弟非凡的抱负,使考官大为惊异。
 
  四、戒尺开窍
  魏源胸藏万卷,满腹经纶,学术界叹为观止,在他那偏僻的家乡金潭,更让人难以理解。于是乎,魏源金潭老家就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魏源他小时候并不聪明,他祖父孝立公想了很多办法教他读书识字,可小魏源他总是混沌不开,一个字也学不会。祖父望孙成长心切,只得张榜招贤,说是谁能教魏源认得一个字,赏给谁一担(相当于一百斤左右)稻谷。金潭当地一位教书先生以为这是不可错过的一大美差,于是主动揭榜应招来到魏府孝立公家。教书先生接手教授魏源的书以来,每天又是解说,又是比划,教书先生教的蛮累蛮辛苦蛮费劲,可魏源就是不买账,不管教书先生怎么教,小魏源还是一个字也学不会,不会读不会认更不用说写喽!教书先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终于让小魏源学会了个“一”字,于是教书先生蛮高兴地便来向主子孝立老爷领赏。魏源的祖父孝立公一听自己的宝贝孙子终于认得字了,手捋胡子高兴地对教书先生说:“先生你挑上谷箩竹筐,带上我孙子,跟我去仓房吧”。魏源的祖父打开仓房,用扁担在谷堆上划了个“一”字,然后转身问站立在身后的孙子魏源:“你认得这是一个什么字吗?”小魏源左看右看了好一阵,却摸着脑壳摇着头说:“不认得,冇晓得,它认得我,我不认得它,反正是个字”。教书先生在旁边急得要命,气得要哭,火急火燎地赶忙提醒魏源,他说:“刚刚还在书房里认过的。就是那个字啊”!魏源望着教书先生,又是一阵摇头:“不记得了”。魏源的祖父失望地对教书先生说:“先生,这担谷看来还是不能给你啊!”教书先生垂头丧气地把魏源带回读书楼书房。在书房里,教书先生拿起一把戒尺敲打魏源的脑袋,边打边骂:“你这死脑壳,你这木脑壳,你个木雕,怎么这样不开窍?”教书先生越骂越气,越气打得越重,竟然一戒尺把魏源打昏了。教书先生以为出了人命,吓得丢掉手中的戒尺,顾不上拿自己的教本,没命地夺门而出飞毛腿般逃跑了。
  魏源的母亲正在偏房忙活,见教书先生急匆匆地往村外跑,感到很纳闷,不知出了什么事,便上楼来到书房看个究竟。一看不得了了,儿子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已经不省人事了。魏源的娘抱着魏源哭啊哭啊地。突然,魏源张开眼睛,看到自己的母亲抱着自己在哭,便问:“娘,你哭什么啊?”魏源的母亲望着醒转过来的魏源,又惊又喜:“儿啊,你这是做什么啊!吓死娘了!”魏源说:“娘,我刚才做了一个梦,梦见屋后的金水小河边停着四只船。我肚子饿了,上船去看有没有什么东西吃?走去一看,只见船舱里面尽是书,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书来就吃。眼看快把四船书吃完了,却听见娘在哭,我就醒了”。从那以后,魏源读书过目不忘。没几年功夫,就把天下的书读尽了。乡间于是又开始流传了一句俗语:“凡事记不全,快去问魏源”。
  这个神奇的故事,虽然有点玄乎,但表现出了人们对魏源知识渊博的一种神往。
 
  五、背书送友
  魏源读书本来就舍得下功夫,加上记忆力(记性)又特别好,所以,只要是他熟读过的书,他都能背得下来。有一次,魏源他去宝庆府府城有事,同窗学友托他帮忙在宝庆城买一本《府学应试文选》回来。可是,魏源他跑遍宝庆府府城里大小书店,也没有买到这本书。回到家后,盼书心切的学友见魏源他没有买到书,心里便多少有了几分遗憾。魏源看到学友那不悦的神色,走过去拍着学友的肩膀,拉着他的手安慰道:“别急,跟我来,到我书楼上拿书去!”学友跟着魏源他走上读书楼,迫不及待地问道:“书在哪里?”魏源拍着自己的肚子说:“你莫急,书就在这里面,你坐下吧,拿笔墨出来,我背一句你写一句,保证给你一本完整的《府学应试文选》!”学友将信将疑地坐下,接过魏源递过来的抄本,取出笔墨,跟着魏源的背诵听写起来。就这样,两人日夜奋战笔耕口授,历经三日之后,一本《府学应试文选》诞生了。事后,学友找来《府学应试文选选》善本对照,结果经过比对核实,发现一字不差,对魏源佩服不已。
 
  六、蒙灯夜读
  魏源白天随同教书先生在读书楼塾舍诵读诗书,夜晚回到家里温习完教书先生教的功课以温故而知新后,还要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来读。有好几次,魏源他被书中的人物故事所吸引,不知不觉地读到了大天亮。魏源的母亲发现后,对自己的儿子这样发狠读书感到很心疼,怕他累坏了身子,总是先叫魏源他熄灭桐油灯睡了之后,她自己才落心安稳去歇息。可是,每次等到母亲入睡以后,魏源又悄悄地披衣起床,点起桐油灯,就着灯光继续读书。为了不使母亲夜半醒来察觉,魏源用一块(床)旧被面蒙住一条方凳,再把蒙了被面的方凳搁置在床头的书案上,在对着床头的一面剪出一个小孔来,再将点亮的桐油灯放在蒙了旧被面的方凳里,只让灯光通过小孔透射亮光来,照着自己读书。这样,除了他放书的床头有一小块亮光外,整个房里都是漆黑的。用这个办法,魏源把睡在间壁的母亲蒙蔽了很长时间。
 
  七、看书入了迷,糍粑就墨吃
  长大成年后,魏源学习更加用功,就连新婚大喜的日子也不肯放下书本,并因此在家乡留下一个笑话来:那是魏源新婚的第二天,他陪妻子去娘家“回门”。隆回有一个习俗,新娘回门,娘家的亲戚要用“打红”的方式出新郎的洋相。所谓“打红”,就是当岳父母领着新郎出来见面时,早已在手心里涂满丹红的亲戚们挤上前去,向新郎脸上打巴掌,直到把新郎搞成红脸关公方罢手,大家笑破肚皮才肯罢休。回门那天,岳父把魏源安顿在生着火炉的书楼上。魏源他看到岳父书房书架上有一部《公羊春秋传》,便顺手拿下来翻翻,谁知一读就入了迷,书再也丢不下手。岳母担心新郎巴公(隆回方言,指刚结婚的新女婿)肚饿,端来几个煨熟的烤糍粑,一碟子麦芽糖浆,要魏源他边读边吃,叫他莫做客,别饿着肚子读书,容易胃病。过了一阵子,楼下吵闹着要“打红”的娘家亲戚众人跟着满脸笑容的岳母拥上楼来。魏源听到吵闹声,猛地从《公羊春秋传》里惊醒过来,忙站起身来向众娘家亲戚回礼。大家看到站在面前回礼的新郎倌满脸墨汁,活像一个黑包公,那一双双伸过来“打红”的手都自觉地缩了回去。原来魏源他看书入了迷,错将书案上岳父写字的一砚池墨汁当作糖浆蘸就着烤糍粑吃了,糯米糍粑一会弄在左边脸上,一会又弄到右边脸上,以至于满脸都被涂抺上墨汁了。打这以后,在魏源故里隆回的家乡又流传了一则笑话他的顺口溜:“魏源读书入了神,众人打红没打成,红脸关公冇看到,黑脸包公进了门”。
  魏源家乡金潭至今还流传着一则少年魏源“读书入了迷,粽子蘸墨吃”的勤奋读书的故事,说是有一年端午节,魏源屋里的家人给正在读书楼上读书的魏源送去粽子和白糖,而正埋头读书着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少年魏源,却用粽子蘸了书桌上的写笔笔字的浓墨汁误以为是白糖,不津津有味地边吃粽子边读书,吃了之后还不知道,只是弄得满嘴是墨汁。
 
  八、蓬头注书
  魏源新婚大喜,刚刚度完蜜月,就告别温柔娇美的妻子,带着洞房花烛的余馨,来到长沙岳麓书院,作报考国子监生员的学习准备。在岳麓书院,魏源他前后学习约十个月,这年秋天,被主考的学正汤金钊取录为国子监生员。不久,汤金钊升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校长。魏源也随即去北京学习。有一次,魏源因注释《大学古本》,静坐书室50多天没有露面。汤金钊以为魏源他病了,便赶到魏源寓所看望。魏源听说校长亲自来了,便慌慌张张地出来迎接。汤金钊一看魏源那蓬头垢面、衣冠不整的样子,十分不解,心里直犯疑,弄不清魏源他到底是病了,还是他另外出了什么事。当汤金钊发现魏源的书案上摆放的一大撂《大学古本》的注释底稿时,才知道魏源他是闭门著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汤金钊惊愕而又爱怜地说:“你如此勤学苦读,真是世上罕见,为师深为你这种精神所感动。但是,像你这样不珍爱身体可不行啊!”
  国子监祭酒是朝廷命官,学术权威,竟然去看望魏源这样一个农村乡下来的普通学生,爱才惜才的汤金钊给了魏源动力、活力以及助力,打这以后,魏源在京城的声名大振了。
 
  九、龚魏齐名
  有书法家研究魏源也是一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法造诣很深,行、楷、隶、草、篆,各种字体都很擅长,魏源他所留下的每一件笔迹都堪称为一副书法作品。然而魏源他中了举人后,进京参加会试考进士时,却因为试卷没有用正楷书写,而被主考官判为“字迹潦草”而不予录取。当时的副考官刘逢禄是礼部仪制司主事,著名的经学大师。刘逢禄他在评阅考卷时发现两份特别优秀的考卷,其中一份是浙江试卷,一份是湖南试卷。特别是那份湖南试卷,内容渊博,文字洒脱,行文流畅,一气呵成,笔舞龙蛇,潇洒自由,议论纵横,开张收合自如,格调高华,论述精妙,在试卷还没有拆封时,刘逢禄就断言这份湖南试卷一定是魏源的试卷。而浙江试卷则是大才子龚自珍所作。刘逢禄立即郑重地向主考官推荐这两份试卷。哪想龚自珍、魏源所持论点为保守的主考官所不容,而魏源的狂舞奔放的字迹也让保守的主考官生恶,结果让龚自珍、魏源他们双双落第。为此事,刘逢禄深感遗憾,作《伤浙江、湖南遗卷》和《两生行》诗为龚自珍、魏源惋惜,诗中称“无双国士长沙子”。从此以后,龚魏并称,成为清末我国启蒙运动中的“双星”。
 
  魏源读书十分勤奋刻苦,而且做到边读边记边分析边写作。他的三大著作《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和《海国图志》,都是这样边阅读边分析,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分门类编著而成的浩瀚巨制,是魏源作品的精华和代表。魏源他的这种勤奋攻读,埋头著述,拼命写作的精神,不仅助成了魏源他在学术上的深湛造诣,也是一个伟大学者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最终也赢得了新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他的赞誉:“魏源,(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后人称魏源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老祖宗”,中国“改革开放之父”。
  魏源这样一个历史名人,他的出生地故居理应不会这样苍凉。如今的魏源故里隆回县,不仅修缮了魏源故居,还为魏源建造了铜像、塑像,挂上了魏源画像,张贴了魏源许多对联、诗歌,这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造访者心里增添了些许慰藉,也算是给这位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军事战略家、经济学家、佛学家、文学家、诗人一个应有的归宿了。

  作者简介:丁华(1972——),男,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人,“隆回文武二魏”草根研究爱好者,现客居羊城,广州某报刊文学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