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邵阳人物 > 历数风流 >

邵东走出来的著名新闻记者

来源:绿汀文萃撰稿:曾胜程时间:2017-05-15点击:

  民国至今,不少邵东籍的知识分子走上新闻战线,成为记者,他们凭着自己超前的思维、敏锐的眼光、精美的文笔、坚韧霸蛮的宝古佬性格、无私无畏的职业情操,成为我国出色的新闻记者。严怪愚、尹岳中、金希光、姜柳初、刘光辉、曾华锋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笔挟风雷的新闻怪杰严怪愚
 
  严怪愚(1911-1984),本名严正,邵东九龙岭人。著名新闻记者、作家,我党早期著名新闻工作者,民国时期八大著名记者之一,被誉为“新闻怪杰”。
  严怪愚1926年投身农民运动,“马日事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组织遭到破坏,与党失去联系。1931年考入湖南大学经济系。严怪愚才思敏捷,眼光敏锐,课余从事写作,在校刊、《民国日报》、《晚晚报》发表大量文章,集结为《百感交集》出版,在湖南新闻界暂露头角。
  1936年9月,严怪愚和康德、冯英子等在长沙创办《力报》,开始走上职业报人和记者之路。十几年间,他先后创办过长沙、邵阳、沅陵《力报》、《中国晨报》、《实践晚报》,主编、主持过衡阳《中正日报》、《东南日报》(上海分部)、长沙《晚晚报》,一直坚持进步立场,不畏权贵,不怕封报坐牢,敢于揭露黑暗,抨击时弊,宣传文艺新思想。笔战罗心冰、台儿庄战役中冒死采访、首揭汪精卫投降的卖国行径、揭穿桂系军阀的西洋镜、上海独自送别撤离的中共代表团、曝光邵阳“永和金号惨案”等,都是新闻界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难怪他的报纸远在延安的中央领导人阅读,得到周恩来的点赞,社论被《新华日报》转发,郭沫若、田汉等为其撰稿、沈从文等前来主编副刊。
  严怪愚文笔犀利,写下500多万字的通讯、报道、杂文等,其中《凭吊台儿庄》、《汪精卫叛国投敌前后》、《草色遥看近却无》、《三千里旅程》、《芷江受降侧记》是其代表作品。
  解放初,严怪愚先后担任《工商晚报》、《大众报》、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副社长。
  笔挟风雷的新闻怪杰严怪愚,永远是中国新闻界一个闪亮的名字和令人仰望的高峰。
 
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的优秀新闻人尹岳中
 
  尹岳中,原名岳钟,1927年生,邵东团山人。著名新闻记者、高级编辑。
  抗战胜利后,尹岳中就读于长沙清华高中,在校参加刘正(湖南省原省长)组织的疑问社,与其他同学一起主办了《逆流报》,从此与办报结缘。1949年加入中共地下党。解放后,经党组织推荐,参加新华社、《新湖南报》(今《湖南日报》)社主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安排到广西柳州工作,期间与柳州地委宣传部的同志一起创办《柳州群众报》。不久,调到《新湖南报》社工作,先后担任记者、编委、副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湖南新闻界高级专业职称评委会副主任等职,直到1992年离休。
  尹岳中经常深入基层采访,一个月有20多天在乡镇,下去都是骑自行车、坐船。他不怕苦不怕累,不计回报,和老百姓交朋友。甚至他当了副总编辑以后,每年至少有3个月都在下乡。他发表了大量的新闻、评论、通讯、杂文、散文、游记等。特别是他撰写的新闻通讯稿、评论、杂文都非常有影响力,其中《粮食需抓紧,吃的要开拓》、《由书记鞠躬想到智力劳动价值》、《苦丁茶和陈兴琰教授》、《一位老华侨的心》、《蔡畅与她的晚辈亲属》等通讯被中央、省级报纸转载或获奖;《是则是,非则非》、《调查研究问题》、《也谈独立思考》等评论文章,收入《大众哲学新编》;《官阶与身价》、《扪心自问一下》、《话“话”》等杂文,被收入《湖南优秀文艺作品选》、《湖南杂文百家》。1986年,他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瑞士、阿尔及利亚,采写的《瑞士归来》、《食品工业之王——瑞士雀巢》等7篇通讯并照片受到中国记者协会的好评。
  1982年,尹岳中作为新闻界的代表性人物、优秀党员被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出席全国党代会。他还当选为第二届湖南新闻记者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有《尹岳中作品选》出版,刘正题写书名。
 
中国新闻界名人金希光
 
  金希光(1929-2015),团山崇山铺人。笔名金秋、蓝天、师牛、齐碧、艾朵等。湖南省著名记者、高级编辑。
  金希光1949年9月投身革命。1951年任常德《滨湖报》编辑、记者。1956年调入《湖南农民报》社,1958年调入《湖南日报》,历任编辑、机动记者、评论组组长、记者部主任、副总编辑、副社长兼副总编辑。1987年被评为新闻界第一批高级编辑之一,荣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1989年获中宣部、司法部授予的“全国普法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10月离休。金希光还先后兼任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主席、湖南省公共关系协会主席、湖南公共关系学院名誉院长、湘潭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新闻记者协会第二届名誉主席等职。
  金希光从事新闻工作40余年,在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各种新闻、学术论文、文艺作品300万字,作品多次获省级以上奖励。主编出版学术专著《报纸工作》,出版通讯集《美景真情》。特别是其创作的近2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大禹的传人》,生动地再现了我国水利界楷模——史杰40年治水的辉煌业绩,被全国政协副主席、老水利部长钱正英同志称赞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文字优美,是一部佳作”。
  金希光的传略辑录入《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我的新闻生涯》等辞书典籍。
 
优秀的军事记者姜柳初
 
  姜柳初,原名姜荣芳,1930年生,邵东廉桥人。高级记者。
  1949年秋,邵阳解放前夕,衡宝战役打响,姜柳初参加解放军,投入青树坪战斗。解放后,他在紧张的工作、训练、战斗之余,坚持自学文化知识和业余创作,到1961年,不仅获得了大学中文系的本科文凭,还在各大报刊发表了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诗歌等作品数百篇,连续多年被评为各报和广州军区的优秀、先进新闻工作者。1963年,姜柳初调到师部任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在此期间,他非常关注部队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工作中许多“怎么办”进行认真调查研究,还组织指战员进行讨论,不仅解决了问题,提升了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还进行追踪报道,撰写系列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使宣传工作和新闻报道都呈现出新的局面。
  1968年,姜柳初调到广州军区新闻处,先后任专职记者、处长,兼任新华社分社采编主任、首席记者、《人民日报》记者站站长,领导着军区专业记者、特约记者、新闻干事1000多名。他一方面3年连续组织30多次新闻学习班,一方面带领记者深入部队,开展“火线练兵”,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水平和素质,使得广州军区的新闻报道每年名列全军前三名。同时,他自己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谦逊好学的作风、丰富的部队工作经验、深入的调查研究、开阔的思路,写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优秀稿件,被全国各类报刊广泛刊用转载,每年有一两篇评为优秀稿件。他稿子的采用量、获奖数在130多名军事记者中是最多的。其中《鲜艳的战旗》、《人间自有真情在》、《祖国的眼睛》、《春到高山哨所》等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难怪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社长、军民军事记者闫吾说:“姜柳初的稿件是有影响力的,是名列前茅的军事记者。”
  1979年对越南自卫还击战时,姜柳初率30多名新华社记者,奔赴广西前线,跟踪战争报道。他吃透中央军委和新华社关于自卫还击战宣传报道的精神要求,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报道。战前阶段采写的揭露越军侵略暴行的《暴行累累罄竹难书》、《枪口下夺粮》、《平孟人民的呼声》、《越军炮击友谊关》等新闻、通讯使得越方多次派特工暗杀他,可见影响力之大。开战后采写的《春回庭毫山》开启间接报道自卫还击战战争场面之先河,新华社社长穆青批示:“可以按姜柳初这种形势,开放新的战争报道面”。此后,他又连续写了《孤胆英雄陈全钢》、《猛虎班长蒲庭英》、《爆破英雄唐立忠》、《有我无敌》等五篇文章,宣传报道5位战斗英雄。姜柳初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始终在最前线采访,播发了80多篇高质量的稿件,是前线记者之最,因此荣立三等战功。
  1982年,姜柳初转业到深圳,先后担任市建委办公室主任、公司党委书记、《中外房地产导报》常务社长、《深圳建筑丛书》总编辑等职。虽然他离开了专业新闻队伍,但依然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南疆崛起的新城》、《深圳速度的画卷》等宣传报道“深圳速度”的系列文章,引起重大反响。他还编写了《深圳建筑丛书》、《深圳特权建设成就》等书籍,忘我地工作,导致累出心肌梗塞。
  退休后,姜柳初仍坚持笔耕不辍。2011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征文比赛中,年逾八旬的姜柳初撰写了《“共产党员”——铭记心头的光荣称号》的文章,该文作品内容丰富、事迹感人,荣获二等奖。
  姜柳初在各类报刊共发表了3000多篇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出版了新闻作品集《时代异彩》、报告文学集《新路》、散文集《人间真情》和诗词集《实录集》等。
 
写出让毛泽东“夜不能寐”之报道的刘光辉
 
  刘光辉,1937年生,邵东团山人。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江西、山东、浙江分社社长,著名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6年,刘光辉在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江西分社任记者。
  1958年,江西余江县从根本上消灭了血吸虫后,省里在当地开现场会验收,年轻的刘光辉被派往余江县采访。刘光辉在余江县采访的日日夜夜,深刻感受到血吸虫病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苦难,也感受到这个经过三年战斗,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之县的人民焕发的生机与活力,和流露出的喜悦之情。刘光辉经过扎实采访,写了一条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稿件,又与江西日报记者陈秉彦合作,写出了《第一面红旗——记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的通讯,两篇稿件均发表在《人民日报》。
  毛泽东主席读到这两篇报道,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1998年,已调任新华社浙江分社社长的刘光辉,受到余江县邀请,再次回到这个自己曾采访报道过的地方,目睹其欣欣向荣的崭新风貌,再次撰写了《重访余江》的通讯,发表在《人民日报》。
  1965年,毛泽东千里寻故地,重上井冈山。正在井冈山上采访的刘光辉有幸碰上这一重大新闻,立刻给总社发稿。因为种种原因,稿件没有被播发。第二年6月,总社要他补充采访,重新写稿。穆青社长听取了他的汇报后,指派文字功底深厚的记者和编辑帮助他,他重写了《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通讯,于“七一”在新华社播发。这一稿件引起轰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刘光辉从事新闻工作40年,在江西当记者28年,走遍了江西的山山水水,采访过工业、财贸、政治、文教、农业,他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采访,经历了许多生死考验,写出了大量真实而有分量的稿件。1984年,他被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1988年被评为高级记者。
  后来,刘光辉担任分社领导工作,主要组织指挥报道。他在培养青年记者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青年记者成为优秀的编辑、记者。
 
肩担道义笔为刀的曾华锋
 
  有一个网名“荒城”、1972年出生的湖南人,经历过幼年丧父之痛、考研失败、暗访黑帮、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北京奥运,接到过黑帮头目威胁、遭遇过上百歹徒围攻……历尽诸多辛酸冷暖、生死考验,后来以多种头衔和名人身份出现在媒体和公众视野。在官场,他是中央第八批援疆干部,担任新疆日报社民生新闻部副主任;在体育界,他是围棋业余三段、马拉松国家二级运动员、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委员会特邀委员、第一位完成世界最艰难的越野赛——332公里巨人之旅的中国大陆选手,2014年荣获户外金犀牛奖;在文学界,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出版了《暗访黑帮》、《调查记者》、《奔跑332公里》等著作,其中《调查记者》是中国首部反映调查记者生存状况、舆论监督的长篇纪实文学,《奔跑332公里》是国内第一本以越野跑赛为主题的书;在新闻界,他历任《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民主与法制时报》、《人民日报》记者,现为《人民日报》主任记者。他就是生长于邵东的曾华锋。
  曾华锋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在牛马司煤矿机械厂当技工,喜欢写作的他从给矿广播站写稿开始,然后在矿务局机关报《涟邵工人报》正式发表第一篇消息,20岁时采写的一篇1500字的通讯在《邵阳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点燃了他的新闻写做梦。1994年,他拿到自考大专文凭后,漂泊到广州的报社应聘,成为没有编制的“流浪记者”。他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投身新闻事业的激情,始终把记者的责任扛在肩上、把大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以勇士的气概、谋士的策略,跑遍祖国大江南北,讴歌正能量,揭露阴暗面,将舆论监督的锋芒直至强权和暴力,体验着身陷重围的绝对孤独。20年来发表文章4000余篇,30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指示。他获得过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新闻一等奖、北京新闻奖、广东新闻奖、南京都市报新闻特等奖、人民日报精品奖,拿过人民日报社国内记者部发稿第一名、内参第一名等荣誉,成为全国闻名的“大牌记者”。其代表作品有《“黑手”操作宰客电话》、《新化黑帮横行大沥天河》、《敦煌不能重演楼兰悲剧》、《不许玷污清真寺》等。其中《敦煌不能重演楼兰悲剧》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各级政府陆续拨款47余亿元拯救敦煌;《跑马拉松居然也作弊》率先曝光厦门马拉松集体作弊事件,催发中国田径协会紧急改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参赛管理工作的通知》。他发表在《新快报》的《经理摧残卖花女,局长庭长壁上观》震惊国内外,引来数十家媒体的记者云集事发地韶关,香港、新加坡、美国等上百家报纸转载、报道此案。这篇报道成为《新快报》的经典之作。
  曾华锋被誉为“中国第一个连挑黑帮的记者”、“快枪手”、“罗宾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国学大师张岱年对他说:“你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调查,进行舆论监督,这样做很有意义。”清华大学风际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这样评价他:“最崇高的职业是记者,最优秀的记者是调查记者,最出色的调查记者是害人者难受的记者。”曾华锋配得上这样的评价。
 
  还有,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家、社会活动家范长江,虽然生于四川内江,但祖籍邵东范家山,其祖父时迁到四川。他常说自己流着宝古佬的血液,把自己当作地道的邵东人。

 
本文主要参考书籍及文章:
①胡永明主编、严怪愚著《严怪愚文集》,岳麓书社,1999年。
②邵东籍在外名人录编纂委员会编《邵东籍在外名人录》,1997年。
③邵阳市政协编《古今中外宝庆人》,岳麓书社,2003年。
 
【作者简介】
  曾胜程,邵阳县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邵阳分会副会长,邵阳市诗词协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著有《联话中华五千年》、《邵阳儿女抗日风云录》,主编《邵阳文库·蔡锷集》、《名人眼中的蔡锷》、《蔡锷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