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邵阳人物 >

刘吉生:泥塑艺人的精彩人生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刘期贵时间:2014-02-23点击:

        泥塑亦称堆画,主要是在仿古建筑的牌楼、牌头上堆塑人物、山水等。基本上是独门绝活,在隆回县甚至整个邵阳市,其手艺精湛的,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刘吉生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笔者偕同隆回县电视台记者一行走访了刘吉生先生,在他的引导下,我们驱车观看了他的几个工程点。看到那高大壮观的牌坊、牌楼时,感到眼前一亮,牌楼上那些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神佛,真是惟妙惟肖、巧夺天工。当笔者问及他的人生奋斗历程时,他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
他1952年出生于隆回县荷香桥镇向阳庄村一个家境贫困的家庭。他从小就有绘画天赋,最喜欢写写画画,和小伙伴们掐“泥巴菩萨”,由于生活所迫,他只读三年书就辍学了。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17岁那年,他跟距他家只三里路的表叔周梅生学泥塑匠。周师傅是远近闻名、有口皆碑的大师傅,其手艺做到洞口、武冈、新化等地。
      泥塑是一项传统民间工艺,最早可追塑到女娲捏泥人的时代,虽然历史悠久,但系统的理论知识不多,只能靠师傅口传心授,由于工艺复杂,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是不可能的。“徒弟徒弟,三年奴隶”,刘吉生从备泥基本功开始,凭着他坚定的信念和超人的毅力,一丝不苟,扎扎实实硬是把备泥、扎骨架、堆泥、造型、着色等每个环节的各项技能集于一身,尤其是他堆塑的人物、山水技压群芳,立时名声大噪!
        当谈到泥塑步骤和整体设计布局时,他说:“泥塑分五个步骤,第一步踩泥备料。一般用石灰做底料,混合黄土、沙子。现在有的用水泥、沙子、黄土配合,但他坚持用石灰、黄土和纸渣,这样年代久远也难风化。第二步是扎骨架。前人常用木头、竹篾,现代改用铁丝、钢筋、铁钉等,泥塑的骨架像人体的骨骼一样,起着支撑和连接的作用。骨架要扎牢固,上泥后才不倾斜,不掉泥,才能体现雕塑的大体形状。第三步是堆泥。首先在骨架上喷一次水,再将泥巴一块一块地堆贴在骨架上用手按紧、压实,最后用荡板砸实、沾稳。第四步是造型。人物山水逼不逼真,这一步是关键,塑造中要不断调整和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局部与细部要要反复推敲、修改。第五步是着色。堆好的画风干后,再按人物、山水的特征用五彩笔调色上彩,最后用防尘面油漆一次,这样经久不褪色。关于牌头的整体设计布局,应根据祠堂、庵堂、庙宇、民居槽门及名胜古迹的特征、特色设计而定。
        刘吉生先生在艺术创造上追求精益求精,90年代初,又投拜洞口山门镇的尹登山为师,他是湖南四大仿古建筑大师之一,这使他的艺术水平更上了一层楼。早几年,洞口山门修建蔡锷将军纪念馆,牌楼上设计有双龙抢宝图,刘先生在沾龙鳞时,第一条沾到一半他感觉不满意,决定返工重做。当第二条龙做出来,一看第一条龙又逊色了,又一次返工重做,这样几天的辛劳就白白浪费了,大家都不理解,认为这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创作,何必这样跟自己较劲呢?而刘先生却说:“在艺术面前不能有任何虚假,外在的比较虽然没有,但自己心中一定要有把尺子。”蔡锷将军纪念馆落成后,参观者无不称赞刘先生的堆画形神兼备,气韵流畅。省文史研究馆员、长沙雕塑院院长朱惟精看到他的牌头创作时震惊了!折服了!当了解到他是一位民间艺人所塑时,他连连称赞说:“真是化腐朽为神奇!”
       苍天不负苦心人,刘先生把传统的艺术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为他自己赢得了声誉和创造了财富。近年,在刘先生的倡议下,成立了隆回华庭古建文物有限公司,他设计塑造的仿古建筑,如魏源招待所、蔡锷纪念馆、周氏宗祠、刘富公祠等,这些都被列为国家、省、市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谈及泥塑传承问题时,刘先生充满伤感和忧虑,他说:“从隆回的情况来看,一些仿古建筑、祠堂、牌坊、庙宇都复修得差不多了,以后生意肯定会冷淡、养不了家,无人再学。二是学艺难。这工艺没有一定的天赋是学不会的,再刻苦用功也是徒劳,他希望在政府的主导下,泥塑工艺能够顺利地传承下来。
       采访即将结束时,他深有感触地说:“天无尽头,艺无止境,搞艺术创作的人,要永远心怀对理想的追求,一个理想实现了,要再怀有新的理想,艺术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这就是他的铮铮誓言。